
顾怡帆,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他不断追求卓越,积极进取,在各方面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研究生期间共计发表了4篇SCI论文,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由于顾怡帆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其视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现阶段视力水平不足0.05,这种情况无疑给他在学术科研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日常学习中,由于视力障碍,他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直接从黑板或投影仪上获取信息,因此不得不依赖听觉来吸收知识。为了能够跟上课程进度,他必须提前向授课教师请求讲义,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阅读学术资料和参加考试的过程中,由于视力的严重障碍,他需要依赖电子助视器来放大文本和调节对比度,在进行文献检索和撰写学术论文这一更为复杂的任务时,由于难以直接看清电脑屏幕上的内容,他需要借用屏幕阅读软件辅助完成信息的搜集和论文写作。尽管面临这些额外的困难,他依然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坚韧不拔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仅努力克服重重障碍,以保持与同龄人同步的学习进度,在这一艰难的旅程中,他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
他说应该正确的看待身体的问题,人生道路虽不平坦,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前景一定是光明的。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他不仅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还积极将所学知识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加深对安全工程的理论领域的理解和认识。在紧张的学业之余,他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与学术界的大师们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我,从而在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研究生期间共计发表了4篇SCI论文,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潜心学术,格物致知
在求学路上,顾怡帆所遇的困难远比一般人要多,但是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术态度,积极与导师、同学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他认为,通过这种互动,可以有效地吸收新的观点和启发,从而拓宽研究视野和深化思考。顾怡帆提到,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和同门的帮助也不可或缺,无论是在实验过程中指导与帮助还是在写作的时候,遇到的图像修改的修改完善,都对他的科研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于科研,他特别强调,研究者应保持一种平衡的自我认知,既不应自负到忽视他人的意见,也不应自卑到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应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外界的反馈与建议。面对投稿过程中的挑战和拒稿,他鼓励研究者不轻言放弃,不轻易否定自己的研究成果。刚开始写文章投稿时,频频被拒,看着审稿人提出的一些比较苛刻的参考建议,他说这虽然比较打击积极性,但还是要积极的看待这件事,要很客观的看待文章的不足之处,需要加强的地方,应该要虚心的接受。反复的修改对的视力较差的他无疑是巨大的工作量。但他乐观的表示这个不断修改文章的过程也是自己写作的能力以及文章的质量的一次提升。他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每位研究者都能够最终获得满意的成果。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磨砺,也是对个人意志和毅力的重大考验,对于研究者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心怀感恩,一路向前
同学的帮助、老师的答疑解惑、谈心、父母的关心都对顾怡帆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顾怡帆的生活变得更加明媚。他感激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与关心,自己也在努力前行,追求卓越。人生苦短,不必设限;不忘过往,不惧将来。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顾怡帆建议同学们将大目标拆分,积少成多的完成一个大的任务,不可操之过急,“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要持续的投入时间,也要劳逸结合。定期汇报。作为研三的学长,他告诉刚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们,在选择导师和方向上,“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择与自己方向更相关的专业课来学习帮助自己,还要选择一些工具类的学科。在课题组内,即使有一些实验于自己的课题并不相关,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师兄请教。“探讨自己未来的这种安排,建立自己种生涯规划。”顾怡帆提到克服迷茫的办法就是主动了解,随波逐流也是一种迷路,在试错的年纪,不应该让害怕成为主旋律,所有的迷茫和挫折,最终都能迈过去。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处理好人际关系,把握手中的机会,在合适的时间点把事情做到最好。
“于无声处听惊雷”,尽管顾怡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的心向着未来的阳光热烈跳动,他将每一次挫折当做命运给予的别样磨砺,把每一处不便都化作前行路上更强的动力。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他突破身体的局限,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收获一份又一份的成长与成就,让生命绽放出了别样的精彩。
新闻来源:王常乐 罗慈恩 闫圣杰
审核:胥振